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用摄影诠释自我,做有思想的艺术创作——访业余摄影爱好者曾华

用摄影诠释自我,做有思想的艺术创作——访业余摄影爱好者曾华

作者: 新时代摄影网
发布时间: 2020-09-10
浏览量: 1029

摄影正如写作、音乐、美术、舞蹈等人类艺术一般,我真心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终生的、纯粹的、不功利的追求,成为自己真实的表达、表达真实的人生态度,不虚伪,不造作,为身边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为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所处的时代留下点什么。


——曾华

image.png

Q


曾老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与您探讨摄影这件事!能先跟我们讲一讲您的拍摄经历吗?

 曾华:如果要追溯的话,我在1999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领了工资便在广州友谊商店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是奥林巴斯μ-IIZOOM80胶片傻瓜相机,用它记录着生活的片断,包括2000年结婚去海南岛旅游,这台机子用了几年。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2003年我所在的部门买了一台索尼DSC-F717相机,平时由我保管,当年用它拍了首届广州琶洲国际车展,当时感觉很方便,能即时看到,于是寻思自己也弄一台数码相机。

image.png

2004年终于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是索尼DSC-W12,用它记录了2005年女儿的出生。随着数码单反相机逐渐平民化,2007年我买了一台宾得K10D单反,APSC画幅。此后更是热衷于各种拍拍拍,记录了女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成长,记录了同学、朋友、同事的婚宴喜庆,记录了旅游风光、都市风貌,也记录着单位、工作环境里的各种会议、活动,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一切感兴趣的、需要和应该记录的人和事。

image.png

此后,我陆续增添、更换着镜头、器材,最初只是想着纯粹记录,保留家庭生活、日常工作等影像资料,建立影像档案,到后来有空就去拍摄动物静物、花花草草、都市人文、社会百态等。期间不断尝试着提升拍摄技术、技巧,借助微距、慢门、红外、多重曝光等拍摄方式享受拍摄带来的乐趣,探寻着各种新鲜、奇特的拍摄效果。这些年,拍摄已成为自己的日常习惯,基本每天机不离身,看到有趣的场景随时拿起机子按快门,自娱自乐。

image.png

从玩单反这十余年来,自己渐渐在本单位甚至本系统也积累了些许“点击率”、刷了不少存在感,有什么重要会议、活动的,其他部门、同事也会请我抽空帮忙拍一下,慢慢的存储了很多很多工作的影像照片,需要素材的他们也通常都想到我,翻翻看有没有合适的存货。在工作拍摄上我算是“假私济公”了,因为通常只用自己的相机器材,无他,用起来顺手,为了拍一些关键活动场景自掏腰包买镜头和各种配件器材也是常有的事,有时我都觉得自己在单位“不务正业”了。包括单位女士们近十年的“三八节”活动,基本场场提供跟班拍摄服务,身在百花中,不闻心也醉,蹭一下参观出游、茶话会上的点心、小纪念品什么的,倒也是借着拍摄捞了些许好处和关照的。


Q


从事摄影这么多年您有什么感悟或者什么难忘的经历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曾华:除了工作、生活记录等成长记忆、珍贵场景外,某一天看着自己以往无聊拍的那些杂七杂八、古古怪怪、质量参差不齐的照片(影像垃圾),突然感到十分迷惘,甚至慢慢发现自己对拍摄似乎有点厌倦。作为一个纯业余的拍摄爱好者,为什么要拍?拍的影像到底想表达什么?拍摄于我的意义何在,于他人意义又何在?

image.png

经历了这些年,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能时不时令我从浮躁、繁杂的思绪中抽离片刻,并得以沉静反思。我意识到原来从中学到大学,到参加工作的三十多年里,除了认真对待养家糊口的工作外,我渐渐地活得越来越不真实、思想越来越空洞无物,越是这么想,我越是厌恶自己,厌恶自己变得俗不可言,恐惧变得空虚、迷失,恐惧虚度此生。

image.png

2018年“双11”妻子去参加某志愿者组织现场报名活动,自己也屁颠屁颠跟着去,结果被拉着也报名入了伙,算是当天搞促销“买一送一”。接下来这段时间里,利用休息时间我开始频繁参加志愿公益活动,当然也主要是负责现场拍摄。这让以往纯粹生活、工作记录和个人爱好的拍摄上,突然附加了更多现实意义,也激发起新一轮拍摄热情。每次活动结束,组织方或被拍摄的人说“谢谢您”、“您辛苦了”时,我通常都会发自内心地说“不客气”“不累不累”“下次有活动叫我”。实际上我参加这些志愿拍摄是真的享受过程,享受那种只专注于按快门这一件事的过程,内心一片纯净、抛开杂念的,那种类似于入定的境界。曾经试过一天连续赶场,从早到晚,回到家还要从一大堆照片中挑出一批简单处理、反馈给组织方或志愿者微信群,而且当天照片一般当天反馈,就算直到午夜甚至凌晨,这是一种让我自己都有点奇怪的习(怪)惯(癖),也许是因为从小老师就教导“当天功课当天完成”。说笑了,也许只有把照片全部交差了,心安了睡得特别踏实,有助于体力恢复,也期待着下一次的“入定”。其实,从内心去认真对待并做好一件事,尽管身体上疲惫,但心没感觉累,因为想到有人在期待着看你的“大作”,可能这就是我步入中年油腻阶段仍保持的一份责任担当吧(自我表扬挺开心),精神上的回馈往往不能简单地用物质来衡量。回想,这恰恰表明我是属于目标导向型的,当认定做某件事情所存在的价值意义,我会义无反顾投入,也许累,但充实、愉悦,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image.png

在志愿活动中,我用镜头记录下养老院里老人们的晚年,宠物救助站的猫猫狗狗和甘愿为之坚持付出的人,听障人士舞蹈团的排练义演,社区垃圾分类、抗疫联防场景,为服刑人员更好回归社会公益项目协助拍摄制作帮教影像等等,有些成了长期坚持的拍摄项目。通过这些活动记录下的场景,镜头中的人物及他们的经历、故事,使我慢慢重新变得真实。我告诉自己,这些拍摄下来分享出去的影像,也许正在稍稍地改变着某些事,触动着某些人,传播着某些善意和美好。 


Q


感谢您今天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您现在是如何看待摄影的?

 曾华:以上,我一直说的都是“拍摄”而非“摄影”,因为我所认为的“摄影”应包含“有思想的艺术创作”这一概念,而“摄影师”是在恰当的瞬间、恰当的场景、恰当的情绪中轻轻按下快门,然后通过记录下来的影像(包括后期)来真实地、不造作地传达诠释出自己的观点、理念、认知、态度、情绪、评判、思想等等,及由此引发观者能沉静思考,在这个快餐式、碎片化,随处贩卖着焦虑、物欲的时代能稍微喘息片刻。所以“摄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严肃而具有仪式感的,拍摄过程如此,作品呈现也应如此。自然,这仅是从非商业、非专业的角度而言,至于把“摄影”作为职业,用于养家糊口、扬名立万,又或纯粹消磨时间图个乐,则又是不同看法了。作为不入流的野路子拍摄爱好者,我以往更多关注的是通过拍摄的方式如何去表达自己,陶冶性情,让自己愉悦、让自己释怀,与风格、流派、师承无关。

image.png

我本身是理工专业毕业,在艺术文科类的沉积是如此欠缺、贫乏,今年我家小朋友如愿考上心仪的美术学校,这着实让我羡慕不已。也让我重新思考,我有没有可能把拍摄向艺术创作的层面去发展,好歹日后女儿(成为设计师或画家什么的)在向别人(男朋友)介绍我时至少说“这是我爸,业余摄影师,已退休”。

image.png